一、实践引领:走出课堂,让思政教育“活”起来
传统思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模式固化、资源单一、协同不足等现实挑战,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与认同感。而社会实践作为思政教育的“第二课堂”,具有情景化、互动性强、参与度高等独特优势,能够有效弥补传统课堂的局限。 “思政教育不能局限于教室,更要融入现实场域,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服务中成长。”以此次暑期社会实践为例,团队以延安红色土地为现实教材,通过组织建设、实地调研、健康服务等环节,构建起一个“行走的思政课堂”,使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完成从认知到认同、从理论到行动的转化,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提升提供了实践支撑。
二、实践融合:红色铸魂与健康服务双线并进
红色实践教育是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课堂,更是涵养职业精神与为民情怀的重要载体。对医学专业学生而言,在革命圣地接受精神洗礼,有助于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内化为从医初心,将“艰苦奋斗”的红色基因融入专业成长。而暑期社会实践能够充分挖掘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以组织建设为基础,以实地教学为路径,推动红色精神与医学使命深度融合,实现思政教育从认知认同到行动转化的有效衔接。本次实践团以党团共建强化组织引领,在延安成立临时党支部与团支部,以“党建带团建”凝聚青年力量。在红色教育中,团队走进延安革命纪念馆、枣园、王家坪等旧址,通过微党课、微团课等形式,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服务人民”的延安精神深植学生心中。同时,团队充分发挥医学专业优势,在枣园广场设立“流动健康站”,开展糖尿病防治科普、急救技能培训,发放健康手册,面对面指导村民掌握心肺复苏等实用技能。
三、科技赋能:虚实结合拓展思政育人新场域
科技实践教育是拓展思政育人维度的重要途径,尤其对医学生而言,理解科技发展脉络、把握技术革新趋势,有助于强化其服务人民健康的使命担当与创新意识。在延安这片融合革命传统与奋斗精神的土地上,科技实践不仅是知识的延伸,更是价值观的塑造——通过感受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信仰与智慧,学生能够更深刻地体会“科技为民”的初心,从而在专业学习中注入更深厚的精神动力。在延安科技馆的参观学习中,实践团重点走访了“延安时期党的科技社团”展区。透过历史影像与实物展示,成员们深入了解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科技工作者如何依靠坚定信念与集体智慧开展测绘、制造与科研工作。这一场景引发了团队对于当代医学技术与基层健康服务融合的深入思考,成员们围绕远程诊疗、AI辅助诊断等现代技术如何弥补乡村医疗资源不足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并提出“以科技赋能乡村健康”的行动方向。此次科技馆之行,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技术视野,更在红色精神与科技创新的交融中,构建起一座“无边界”的思政育人桥梁,激励医学生未来在专业道路上持续探索、服务社会。
暑期社会实践,不仅是一次深刻的红色寻根与健康服务之旅,更是一堂生动而富有实效的行走中的“精准思政”课。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融入组织建设全过程、将丰富的红色资源有效转化为育人素材、将专业实践精准对接基层健康需求,思政教育实现了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从“课堂讲授”到“场景体验”、从“理论认知”到“情感认同”的深刻转变。这种以实践为载体的育人模式,不仅提升了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与针对性,更在真实社会场景中锤炼了学生的思想品格、专业能力与社会责任感,使思政教育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未来,这样的实践模式将继续深化内涵、拓展外延,推动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成长规律、贴近社会现实需求、贴近时代发展脉搏。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行走的思政课”机制,构建常态化、品牌化的实践育人体系,推动红色基因与专业使命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融合共生,真正让青春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也让延安精神在新时代的育人实践中持续焕发新的光芒与活力。(西安医学院 郝苗 崔楠)